六○年代以來,愈來愈多心理學和閱讀發展的研究顯示,閱讀是一種從出生就開始發展的連續能力,因此,閱讀應該從孩子出生、甚至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,而不需要等到孩子識字以後。
初生嬰兒的閱讀,重點不在「聽懂」內容,而在於提供與書相連的整體氣氛和複製爸媽愛書的熱情。嬰兒透過聽故事、和爸媽的聲音互動,熟悉爸媽的聲音、音調高低和故事節奏;並且感受到被爸媽擁在懷裡的安全感和愛。
腦神經和學習相關的研究也證實,人的聲音、感官、環境等刺激,都會促進腦細胞的連結,有利學習。美國華盛頓大學心智、腦和學習研究所的庫爾(Patricia Kuhl)博士指出,六個月的嬰兒腦部,已經可以將聽到的聲音歸類到母語環境的類別裡。在出生三年之內,透過從周遭世界獲得的經驗,以及和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的依附關係,嬰幼兒腦神經的連結速度更是驚人。如果這樣的連結在孩子日常生活中重複出現,就會形成腦部永久的軌跡。父母跟嬰幼兒的互動,就是在引導、支援這樣的學習過程。
尤其在語言學習方面更為直接。常對嬰幼兒說話(儘管剛開始時,幾乎像自言自語),是增進他們語言發展的最好方法。而圖畫書在這個面向上,提供了豐富和多元的說話內容。
從零歲開始的閱讀,除了有助於培養讀的習慣和興趣之外,還能培養「書本概念」。書怎麼翻、從哪裡開始翻、字從哪裡開始讀(由左至右還是從上到下、每頁開始的第一個字在哪裡)、什麼時候該翻頁等。這些書本概念並非教出來的,必須經常翻書閱讀才會產生。
書本概念和兒童閱讀能力有關。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教授克雷(Marie Clay)研究指出,孩子從小養成翻書習慣,就養成了閱讀習慣。有了習慣,讀書的量和閱讀的時間自然愈長。培養嬰幼兒的閱讀素養不是教孩子去讀書,而是為了做好日後閱讀的準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